2014年11月26日 星期三

「後佔中」青年政策倒退50年 | 吳志森 | 香港獨立媒體

「後佔中」青年政策倒退50年 | 吳志森 | 香港獨立媒體

「後佔中」青年政策倒退50年

政經

週四 2014-11-27 吳志森
 「後佔中」青年政策倒退50年

1966年,天星小輪加價五仙,引發騷亂,造成一人死亡,近廿人受傷,千多人被捕。事隔一年,香港又發生更大規模的左派暴動,歷時近半年,規模更大,死傷被捕人數更多。六六騷亂,發自本土,六七暴動,則受大陸極左思潮影響,兩者本來不可相提並論。但近似之處,接連兩次騷亂的參加者,年輕人為數眾多。

暴動過後,殖民地政府着手推行青年政策,其中一項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舉辦露天新潮舞會,所費無幾,狂歌熱舞,結識異性,發洩精力。殖民官員以為,年輕人對社會的不滿和叛逆,隨着樂與怒身體搖擺,就可化解於無形。

經過近半世紀,久不久就有傳聞,說特區官員想參照當年新潮舞會的做法,使年輕人過剩的精力得以宣洩,令他們重回正軌,不再參加反政府的街頭運動。都甚麼年代了?這些傳聞,只能當笑話來聽。

佔領運動至今近兩個月,政府對佔領者沒有絲毫讓步,以不聞不問的態度以拖待變。政制問題沒有寸進,特區政府自恃勝券在握,已開始處理「後佔中」問題。高官們的分析是:佔領運動的參與者以年輕人為主,是香港的青年政策出了問題,政務司長林鄭月娥着手籌組跨部門的青年政策委員會,涉及房屋、就業、福利、培訓教育等政策部門,重點研究如何加強工作。政府的主流意見一直認為,年輕人對政府不滿,是因為缺乏向上流動機會、工資低、買不到樓,思路與董建華梁錦松新成立的智庫相當接近。

年輕人的經濟問題是重點,然後就是教育。最近有建制人士不停批評通識過於政治化,使學生批判意識氾濫。國民教育科胎死腹中,學生對祖國的認識過於負面,要多做國情教育。公民抗命教學生不守法,要加強法律,特別是對《基本法》的教育。

推廣就業、推地建屋、加強教育,三大重點,成為「後佔中」青年政策的主軸,更會是明年一月梁振英施政報告的重中之重。

梁振英政府面對政治動盪社會不安,思維方式和處理手法,與半世紀前的殖民地總督戴麟趾何其相似。先用催淚彈警棍盾牌鎮壓,然後將年輕人的不滿,歸結為社會沒有提供他們所需。50年前,用新潮舞會讓他們發洩精力,50年後,用就業買樓向上流動這些物質手段,讓他們不再叛逆,安於現狀。

當年的新潮舞會對年輕人成效如何,不知殖民政府有沒有科學評估。但必須注意的是,讓年輕人發洩精力,不是殖民政府「後暴動」青年政策的全部。這個幾乎被土共趕出香港,失掉政權的殖民政府,了解北京無意立刻收回香港後,痛定思痛,推出一系列勞工、社福、教育和房屋政策,由戴麟趾一直延續到麥理浩,連串社會改革,特別是十年建屋計劃,成立廉政公署,把香港帶入長治久安經濟飛升的八十年代,奠定了香港國際都會的基礎和地位。

香港發生佔領運動,梁振英政府視為青年政策失效,不但失去焦點,更比殖民政府的水平、全局觀念相差何止十萬八千里。特區政府內部不會全都是無能之輩,他們也應該知道,問題的癥結,不是經濟而是政治,不在政策的修補而在制度的建立。梁振英也不是不知道問題的關鍵,而是把頭埋在沙堆,視而不見。即使運動以清場告終,但制度的矛盾,將沒完沒了。

原文刊在蘋果日報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