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1日 星期二

世道人生:依法施政乃災難之門 - 李怡 | 2017-04-12 | | 蘋果日報

世道人生:依法施政乃災難之門 - 李怡 | 2017-04-12 | | 蘋果日報

世道人生:依法施政乃災難之門 - 李怡

近20年來,每逢中共領導人接見歷任或候任行政長官,媒體都巨細無遺地報道領導人講話,而所講不外就是說支持行政長官「依法施政」,了無新意。但講者總是煞有介事地重複講,聽者也畢恭畢敬地假裝認真聽。
依法治港、依法施政,這種說法不是法治觀念,因為這只是意味把法律作為統治工具,使用法律這種工具去達到其政治目的,而不是在至高無上的法律之下制訂和執行政策。依法施政,即rule by law,與「法的統治」rule of law有本質的區別。
何謂法治?17世紀英國政治哲學家John Locke的經典論述是:權力不可私有,財產不可公有。否則,人類將進入災難之門。政府只有在取得被統治者的同意,並且保障人民擁有生命、自由和財產的自然權利時,其統治才有正當性。個人可以做任何事,除非法律禁止;政府不能做任何事,除非法律許可。法治,是給公民以充份的自由,是給政府盡可能小的權力。法治社會的真諦在於:公民的權利必須保護,政府的權力必須限制,與此背離的就不是法治社會。
這些論述後來成為許多西方國家的法治基礎,美國憲法即以此為主要依據。按此經典理論,如果沒有經過被統治者投票授權,如果統治權力由打江山而取得、沒有經過公民投票即由統治集團等級授受,那就是權力私有制,這樣的統治沒有正當性。法治社會的權力必須是公有的,政府的統治權力只不過是定期由人民投票授權的合約權力。法治的真諦,在於公民授權下由三權保障人民的充份自由,以及限制政府的權力。
香港在英治下的法治基礎,源自宗主國是一個有人民投票授權的法治國家,即使在香港的管治沒有得到被統治者的同意,但英國的民主卻保障了香港的法治與人權。主權轉移後,宗主國換作沒有人民投票授權的專制國家,香港管治的權力來源缺乏法治國家的基礎,因此儘管仍然保住司法獨立,但已經不是完整法治社會了。
近月來,許多有關佔領運動或旺角騷動的案件被起訴或判決,有人認為是政治檢控,有人認為判得過重,政府則強調要尊重司法獨立,說這是法治社會的核心價值。
僅有司法獨立不等同法治,律政司的獨立檢控更不等同法治。依法施政、依法治港不是法治,而是法律工具主義,即以符合統治者政治需要的法律(或人大釋法、人大決定)為工具,去執法及檢控,並讓法庭裁決。
中共過去稱依法治國為「法制」,有學者稱之為「刀制」(「制」字部首從刀),而將「法治」稱為「水治」(「治」字部首從水)。「刀制」意味把法律當作合法使用暴力的「刀把子」;「水治」的水象徵人民,《荀子》以「君」比作「舟」,以人民比作「水」,指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2,000多年前的政治思想,竟比中國現代政治更合理和進步。而香港卻可憐地從「水治」大幅倒退至「刀制」的依法治港,進入John Locke所指的災難之門。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2017年4月8日 星期六

由國泰「關公災難」談起 • 沈旭暉國際評論

由國泰「關公災難」談起 • 沈旭暉國際評論

由國泰「關公災難」談起

17821575_10211831431134948_146301796_n

我是國泰的資深乘客,馬可孛羅會的金卡會員,近年幾乎每週在香港、新加坡、台灣之間遊走,所以,國泰可以說是生活一部份。從前認識不少國泰(舊)高層,乘坐過首航派對,對他們的(舊)管理思維十分佩服。正是因為這份感情,對國泰近年的改變,感到十分無奈。經營不善、投資失利、把責任轉移乘客且不說,把經濟艙再加窄以安置更多乘客也不說,單是改變馬可孛羅會的計分方式,令短途乘客再沒有成為長期顧客的誘因,就很令人反感。

日前《東方日報》報導了一個小故事,引起不少網絡迴響,頗能以小見大。話說在1997年,一位任職護士的國泰乘客在機上遇到小孩心臟不適,為他施以心外壓,獲國泰經理發出感謝信。事主太太說,當時國泰經理致電道謝,指感謝信所說的「心意」,是這家人日後乘搭國泰時,可由經濟艙升級至商務艙一次。太太這麼多年後,終於要長途旅行,拿出感謝信希望兌現承諾,而國泰表示時代久遠、難以核實,只讓她一人升級至特選經濟艙。

我在Facebook分享了這段小故事,不少網民批評國泰沒有人情味、不重視承諾,也有網民認為這是媒體和國泰的「私怨」放大,國泰根據沒有明言提供升級優惠的信件按章工作,才是「法治精神」。假如單論程序,二十年前的國泰經理沒有在發出感謝信時,在內部註明可實質給予的優惠,這可能是經理的疏忽、甚或當事人的一廂情願,但這並非重點。重點是,遇到這種極不常見的情況,制度通常容許管理層有「discretion」便宜行事。怎樣處理,就反映了企業精神。

便宜行事,首先要合情合理。假如證明不了二十年前的信有沒有這樣的承諾,只需要做一個簡單決定:假如這事發生在今天,有乘客義救另一乘客,航空公司提出下一程升級作感謝,是否合理?答案是肯定的,我就曾經以輕微得多的原因獲升級。

其次,假如擔心乘客不斷拿著二十年前的信「白撞」,這是乘客的責任,還是公司的責任?自然是公司。假如公司內部有制度、檔案,明確列出這類信的實質含意、優惠有沒有被採用,就能知道乘客有沒有「濫用」。現在正因為沒有制度,卻懷疑當事人白撞,而不是疑點歸於顧客,這背後的理念,就不很負責任。

即使在純公關角度,這種一年不一定有一次的案例,完全可以用來正面改善公司形象。只要顯示應有的禮貌,升級後用來拍片宣傳:「國泰重視每一個乘客和承諾」,已經是相當成功的廣告,勝過千言萬語。

假如員工沒有誘因改善公司形象、也不覺得有責任完善公司制度,情願以陰謀論猜想乘客動機,只會反映公司不鼓勵discretion。須知「制度」的功能,從來不單是讓所有人盲目跟隨制度工作,而是賦予一定空間,才能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成功的制度,每每能保障日常規律之餘,讓優秀員工發揮,公司利益(例如內部制度的完善、對外的形象)才會成為員工上心的個人利益;不成功的制度,則剛好相反,把有創造力的員工弄得心灰意冷,留下來的只會變本加厲地官僚。一間公司/學校/媒體/政府到了這樣的情況,就離衰敗不遠了。國泰的今天,何其似曾相識,怎能不欷歔?

小詞典:馬可孛羅會

國泰航空的定期飛行會員會籍,乘搭國泰、港龍、「寰宇一家」成員航空均可獲分數,會籍分綠、銀、金、鑽石四等,以及之上的「鑽石+」,各有不同待遇。近年官方表示因為會員人數增加,機場貴賓室用戶過多,將改變計分政策,短途乘客所獲的分數大幅調低。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2017年4月5日 星期三

世道人生: 「一中」和「兩制」的謊言 | 蘋果日報 | 要聞港聞 | 20170406

世道人生: 「一中」和「兩制」的謊言 | 蘋果日報 | 要聞港聞 | 20170406

世道人生: 「一中」和「兩制」的謊言 | 蘋果日報 | 要聞港聞 | 20170406

在特朗普與習近平的通話中,特朗普應「習近平的要求,表達會尊重『一個中國政策』」。顧全了中國面子,於是有今天開始的習近平特朗普會談。
現代國際政治中,最荒謬的現象之一,就是中共堅持的「一個中國」原則,並要求所有與中共建交的國家奉行「一個中國」政策。美國有沒有「一個美國」原則?世界上其他國家有沒有「一個X國」原則?沒有。因為所有國家都實際上不存在「兩個X國」,而中國老強調「一個中國」,正是因為實際上存在兩個中國,所以才要不停罔顧事實地要強調「一個中國」。
《經濟學人》有篇文章〈一中:讓亞洲和平的謊言〉說:「大家明明知道它不是真的,但卻得『相忍為國』,共同維護這個假象。……一中政策其實根本是胡扯。」明明進入中華民國管轄地區,並不能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得到簽證,明明持中華民國護照可以免簽證進入一百多個國家(包括美國),但中共偏要全世界國家承認只有一個中國。這是不是胡扯?特朗普當選後表示「我不知道為甚麼我們得受限於一個中國政策」,又接了蔡英文的祝賀電話,其實都只是尊重事實,但卻導致美中關係一度緊張。美國和全世界都認為,只有跟着中共說「只有一個中國」的假話,才可以保持亞洲的安全,否則中共就揚言有可能對台動武啦。
美國30多年來實行「一個中國」政策,即承認「一個中國」,而又保持同台灣的實質聯繫。雖然有昧事實,但無損美國利益。特朗普終於在與習近平通話中滿足中共的要求,是因為「沒有壞掉的東西就不要去修」,正如《經濟學人》所說,各國依從「一中」的謊言,讓亞洲得享和平。
中共堅持要台灣接受的「九二共識」,也是假話。因為事實上1992年並沒有達成甚麼共識,國民黨說的「九二共識」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而中共強調的「九二共識」就只有一個中國原則,沒有各自表述。何來共識?但就像要所有國家接受「一個中國」的假話一樣,中共也要台灣當局接受不存在的「九二共識」。
「一國兩制」的設想其實也是假話。制度是國家的基礎,孫中山革命是要建立「共和」制度,而不是要建立一個中華民國這個國家。毛澤東革命,也是要建立社會主義制度,而首先不是要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國家。美國人講愛國,一定強調美國憲法,甚至認為:如果沒有憲法保障人民的所有權利,要這個國家來做甚麼?建立制度為先,建立國家在後。人民建立國家的原因及基礎,就是為了要確立一種制度。如果一個國家可以有兩種制度、三種制度,那就意味國家是固定的,而制度是可以變、可以存可以廢的,那麼現在中華大地應該還是夏朝。這不但不符合依制度建立國家的原理,不符合人類依制度改變國體的所有歷史,而且也顯示制度的權宜性和不穩定性。
「一個中國」是現世最大謊言,「一國兩制」則是次大謊言。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2017年4月4日 星期二

世道人生:意見一致最無趣 - 李怡 | 2017-04-05 | | 蘋果日報

世道人生:意見一致最無趣 - 李怡 | 2017-04-05 | | 蘋果日報

世道人生:意見一致最無趣 - 李怡

十六世紀法國哲學家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1533-1592)有一句名言:「眾人意見一致的對話最無趣!」
今天稍關心香港時世的人,讀到這句話一定認為自己看錯了,不是眾人意見不一致的對話才最無趣嗎?尤其是傘運後社會割裂成黃絲藍絲,即使同屬黃絲也要分門派,不同門派幾乎等同死敵。所謂「話不投機半句多」,交友論世要「啱嘴形」,不「啱嘴形」就被列為拒絕來往戶,在facebook上unfriend之。
這種社會撕裂的情況,在台灣藍綠高度對立的選舉時候常見,但平日是少有的。香港在97前更不是這種狀況。當年即使是親台與親共陣營的人,也有往來。我在1981年被左派掃地出門,但與左派甚至中共駐港領導人相見仍是朋友,九七問題出現後,我參與勞思光教授發起的「香港前景研究社」,基本觀點是反對香港回歸中國,當時中共派許家屯來香港任相當中聯辦主任的新華社社長,他邀請前景社成員談話,在《許家屯回憶錄》中,他說在座談中我對他「窮追猛打」,他不以為忤,仍然保持友善關係。其實我當時只是提出反對意見,說「窮追猛打」是過於形容了。我們那時還跟魯平和新華社其他領導人有溝通。魯平較有官氣,其他都還好。意見不僅是不同,而且是針鋒相對,但並不妨礙討論。我們也不是特例,香港各界包括新聞界也大都如此,左派、右派、港英當局,甚至「外國勢力」都能溝通。
回想那時候,意見不同的各種對話,真是每一次都長見識。社會也有些只會重複相同意見的聚會,例如中國統一座談會之類,朋友間譏之為同樂會。參加這種同樂會,真是相當無趣。當然,更無聊的是中共國裏面幾乎無日無之遍佈全國各地的「表態會」,人人都重複說毛主席偉大、鄧小平英明、江澤民三個代表、習近平中國夢,這種眾口一詞的大小會議,絕對是數以億計的人在幫領導人打飛機。
隨着主權移轉,香港不同意見的交流溝通,也漸漸消失了。建制派隨着中共指揮棒表態漸成風氣,儘管令人作嘔。而自從互聯網產生以來,人們在使用Instagram、facebook等新科技的時候,一方面很會「過濾」真實的自己,只呈現他們想要外人看到的一面;另方面就會分別聚集一些意見相同的人群,或相互和應,或簇擁意見領袖形成門派,且與不同意見者割席。社交媒體往往不需查證就上載一些迎合部份人期望的消息,這些消息又通過分享廣為傳播。社交媒體各自匯聚了一群人形成同溫層,從而造成社會的對立和不同意見的零溝通。
人類所有對於外在世界和自我的認識,都是透過對一切知識、觀念、經驗的不斷懷疑才能獲得。批判精神就是科學精神。意見完全相同的談話不能增長知識,這種談話只會製造膚淺的「團結」,而整個社會就在各擁小圈子的對立中下沉。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2017年4月1日 星期六

特稿:「香港人」的本土認同與中國模式 - BBC 中文网

特稿:「香港人」的本土認同與中國模式 - BBC 中文网

特稿:「香港人」的本土認同與中國模式

中國國旗及香港區旗 Getty
不少香港年輕人日益看中「香港人」的特質

去年12月,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發佈關於香港市民身份認同感的 最新研究結果。67.6%的受訪者認為自已是廣義的香港人(回答「香港人」加上「中國的香港人」),而31.1%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回答「中國人」加上「香港的中國人」)。18至29歲的受訪者中,只有13.3%認為自已是中國人。

香港人身份認同並不一直如此強勢。北京舉行奧運的那一年,香港市民的中國人身份認同達到頂峰,逾51%的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何謂「香港人」?

描繪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廣州受英軍轟炸的畫作 Getty
鴉片戰爭後,清廷割讓香港予英國,自此香港與中國大陸走上不一樣的道路。

鴉片戰爭後,清廷割讓香港予英國,自此香港與中國大陸走上不一樣的道路。

五十年代前,香港與中國大陸沒有邊界,人口流動性極高,難以建立香港本土認同感。之後,港英政府開始設立邊界控制、向香港居民發行身份證,才把香港與中國大陸人口分隔開來。

香港銅鑼灣街景 Getty
香港的「雨傘運動」和所謂的「魚蛋革命」折射出香港和北京之間的不信任

「香港人」身份由來,一般認為始於上世紀七十年代。七十年代前,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只存在於精英階層;七十年代,香港土生土長的「嬰兒潮」(baby boomers)一代成長,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香港人的身份,建基在與中國大陸的不同。從這一角度看,中國大陸是香港的「他者」。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羅永生說:「香港人的文化特性是,有半唐番、不中不西等這些說法。」 不少香港人為這種混合特質感到自豪。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羅永生 BBC Chinese
羅永生指,香港的文化特質是不中不西。

香港經濟騰飛,加上粵語流行文化——包括電視、電視劇、流行曲等——變得強勢,這一代香港人視香港為家,獨持的身份認同開始成形。香港的繁榮穩定,對照中國大陸政局的動蕩不安,令香港人認為他們是與中國大陸有別的「中國人」。

香港人特別的身份認同,殖民地政府亦有推波助瀾。麥理浩(Murray MacLehose)擔任港督期間,大力推動教育、福利改革,亦舉辦香港節、清潔香港等計劃,加強香港人的本土意識。

香港教育學院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助理教授方志恒解釋說:「麥理浩要凖備香港前途談判,要確保手中有籌碼……最重要的籌碼就是香港人、香港人認同殖民管治。」

1984年,鄧小平與撒切爾夫人會面 Getty
鄧小平與撒切爾夫人1984年簽訂《中英聯合聲明》,決定香港前途。

雖然本土意識逐漸在香港成形,但中國人與香港人的身份並不排斥。羅永生說:「當時的香港年青人對中國有很多憧憬,無論你如何說,她當時的確有著理想主義的色彩。今日回頭看,理想背後可能是另一回事。」

他說:「中國當時很有潛力。她的潛力在於,中國會否實踐一些與香港不同的制度、人民會否(與香港人)不同,這種不同的確顯而易見。當你走到大陸,你會覺得他們純樸、好像有比香港人更強的目標。」

期待與波折

1986年的香港聯合交易所 Getty
八十年代,香港股樓齊飛,經濟成就令香港人相當自信。

香港身份認同在七十年代萌芽、醞釀,八九十年代則急速鞏固。羅永生說:「當時中國大陸正進行開放改革,依靠香港,香港人在八十年代有相當強的自信,(認為)我們與你們(大陸人)不同,但我有能力為你們帶來好的東西。」

羅永生續說:「當時大陸的態度是,歡迎香港教導他們如何現代化,所以鞏固了香港人的自我認同。」 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在1984年中英兩國簽訂聯合聲明後,更加強化。

八十年代期間,大部分民意支持繼續接受英國統治。中英兩國就香港前途進行談判,並決定1997年香港主權交回中國。雖然普通香港人無份參與談判、意願落空,但當時氣氛仍算樂觀的。

1992年,鄧小平南巡深圳經濟特區 Getty
已故領導人鄧小平曾說:「我們對香港的政策五十年不變,我們說這個話是算數的。」

方志恒說:「當時有一種期待、良好意願,中國慢慢走向改革開放,會帶動政治上亦會走向開明。一國兩制只是過渡性質,中港最終會融合,而融合會向香港的一制融合。其實鄧小平原先也是這樣說的,他說五十年不變,五十年之後不需要變,因為五十年後會有無數這麼多個香港,到時就會一國一制。」

這就是當時流行的「民主回歸論」。方志恒說:「這就是所謂的同向異速,大家都是向文明的方向走。」

2015年的六四燭光紀念晚會 Getty
六四事件對香港人身份認同的起到強化作用

1989年,中國政府鎮壓北京示威的學生,自始在香港人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烙印。不過,六四事件未有令香港人切割中國人的身份。羅永生說:「當時(香港人)有一種很強的無力感,反而令香港人的認同感抹有一種悲劇色彩,而這種悲劇色彩很有感召力。五星旗下中國大地,只有香港才能悼念(死難者),讓正義事業能維持下去的地方。這個是另一種定位、一個相當強的認同。」

本土認同與中國模式

羅永生說:「以往的有所謂二元的認同,我既是香港人,亦是中國人,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感覺。例如,我在體育運動上支持中國隊,我身為中國人感到自豪。假如中國發生違反人權的事,我的中國人身份認同變得低了。不過這些已成過去,因為以前還存在拉扯的空間。」

2008年北京奧運開幕式放煙花 Getty
2008年正值北京舉行奧運,香港人對中國人身份在2008年達到頂峰。

2008年,香港人的中國人身份認同到達高峰。北京奧運展現的蓬勃國力,令香港人為身為中國人感到光榮。

方志恒說:「從2008年開始,中國走向維穩,在經濟上是國家資本主義,政治上是收縮、維穩體系的中國模式,而這種模式與香港是矛盾的。」

方志恒認為,北京對港政策越趨強硬,令香港人認為「一國」壓倒「兩制」,香港的制度及核心價值被中央蠶食。他以廣東話、繁體字、831決定(人大就香港政改的決定)、經濟融合為例,不少香港人認為這都是來自中央政府的壓逼。

方志恒說:「最初為何會有一國兩制?就是承認香港有其獨特性…… 一國兩制原先很寬鬆,對(香港)主體性、獨特性很寬容。而現在的問題是,北京對這些不同的東西的容忍度越來越低。在它看來,這些(香港的獨特性)看似是礙眼的東西。」

香港特首梁振英 Getty
香港特首梁振英民望低迷

梁振英2012年登上特首寶座,但不少香港市民認為他對中央唯唯諾諾,並非保衛香港人的利益。這種印象,由他當選後已揮之不去。

有一種說法指,中國經濟急速發展,香港對中國經濟重要性日漸褪色。1990年,香港的全民生產總值(GDP)佔中國全國生產總值25%,不過到2010年,只佔約2%。港人心裏感到失落,排斥中國人身份。不過,羅永生對這種說法不以為然。

羅永生說:「本土派很多都是年青人,他們根本沒有享受過所謂的在大陸人面前很有優越感(的時期)。十幾二十歲那些,在大陸人面前有多少優越感的經歷?」

本土與排外

「本土民主前線」的梁天琦 AP
二月的新界東立法會補選,本土派參選人梁天琦一舉取得15%的選票。

本土主義在香港引起不少討論,當中最嚴重的指控是排外、抗拒來自中國大陸的人。不過,方志恒與羅永生皆認為,現在本土主義正在調整階段,未來或能向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方志恒說:「任何地方出現一種本土主義、本土思潮的時候,在初期都很容易出現一些走得比較偏鋒、排拒性比較強烈色彩的語言或行動。」

香港教育學院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助理教授方志恒 BBC Chinese
方志恒估計,香港本土主義近年才發展,未來論述有機會修正、完善。

他舉台灣經驗為例。台灣在八九十年代開始講本土化,最初亦非常排拒外省人。但到2000年初,台灣開始提出一種「整合性」的本土論述,強調四大族群──包括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及原住民──融洽相處;只要認同台灣,就是台灣人。

羅永生說:「本土主義(之前)變成一種次文化,只有少部分激烈的人去做,但現在已邁向了另一台階。」不少本土派支持者參與旺角衝突、梁天琦新東補選取得約15%的選票,這一切都令本土主義進入公共領域,而本土派不得不爭取更廣泛的支持。

不同本土派團體都有意參選九月舉行的立法會選舉,羅永生認為,只要本土派團體參與選舉,選舉都能令他們步入理性化,修正負面情緒主導的主張──只要選舉還是公平的話。

本土與分離

「香港獨立」旗幟 Getty
有人認為,本土主義不一定轉化為港獨。

香港人身份迅速鞏固,建制陣營亦不得不正視這股民情。民建聯副主席周浩鼎則為本土主義下另一個定義。「本土這東西本來是不足為奇、很正常。」他指上海人、北京人也會為自己的本土文化為傲,所以世界不同地方也有本土主義。「比較極端的人士將本土與港獨、或者分離、分裂的想法捆綁在一起,這樣我認為騎劫本土這詞語。」

周浩鼎認為大眾對「一國」壓倒「兩制」這種說法是有點妄自菲薄。「我們的價值、文化與現時運行的制度其實不單單靠一套法律去維持。法律的維持固然非常重要,但同樣地重要的是,我們相信自已文化及制度的堅固程度。」

他認為,香港人的利益沒必要與大陸人的利益對立起來。「一國兩制對中國有好處……我們認為,這套制度比較容易與國際接軌,對於中國長期開展發展工作,我覺得我們能夠發揮作用。假如沒有一國兩制的話,對中國沒有好處。」

民建聯周浩鼎 BBC Chinese
民建聯周浩鼎希望「一國兩制」能夠在2047年後延續

至於何謂「本土建制」,周浩鼎說:「要更貼近香港人的聲音、貼近香港人的想法去處理任何事情。」他以普教中為例,指廣東話為香港人母語,沒有必要推行普教中。

2047年後,周浩鼎希望「一國兩制」能夠延續。「假設在未來三十年,大家能透過各種方式修補關係,將一國兩制放在運作良好的層面……我相信機會亦大。」

立法會主席曾鈺成最近亦發表言論,中央政府現時的政策與當初設計「一國兩制」的「河水不犯井水」相去甚遠。周浩鼎說:「我覺得中央應該不時要檢視自已對香港的政策。」

潘多拉的盒子?

方志恒認為,現時本土主義可略分為「本土自治」、「本土獨立」及「本土建制」。至於未來香港的本土主義向那個方向發展,關鍵在於北京對港的政策。

方志恒說:「假如有機會放鬆一些,(本土主義)可能會洩一洩氣,那種本土抵抗情緒會稍為緩和。但本土主義出現了,我覺得難以收回。」 他估計,假如北京對港繼續強硬,將會推向更多人支持「本土獨立」的思潮。

年初二旺角衝突,示威者擲磚頭攻擊警察 Getty
中央政府官員近期對旺角衝突的評論語氣變得較溫和

不過,最近中方官員的言論,看來對港的政策有所調整,香港傳媒更形容北京「吹暖風」。比如,對於旺角衝突,總理李克強未有大力批評示威者;港澳辦主任王光亞形容「出了點事」;與《南華早報》的 專訪中,港澳辦副主任馮巍指,在闡述立場及理解香港人的層面上,中央政府有進步的空間。他亦指,激進派有機會在九月立法會選舉取得數席,而且認為他們參與政治後會變得「成熟」。

今年九月的立法會選舉,加上明年的特首選舉,將會更清楚看到中央的取態。至於香港的本土主義的未來發展,中央政府的決策或許是最重要的因素。

  • 編後語:香港本土思潮的興起背後有何原因?對香港與北京的關係又會產生怎樣影響?在下一篇文章中,BBC中文網將解讀香港主要新興的本土派團體的主張和異同,敬請關注,併發表您的看法。

(責編:高毅)

網友反饋

看到說香港人認同殖民模式這句話也就基本懂了文章的格調。有句話說的好,跪得久了就站不起來了。既然願意當別人的奴才,又何必冠冕堂皇的追求所謂「民主」。本土意識倒不如說是故步自封的態度。港獨?笑而不語。

leo, bristol uk

廣東人口有一個億,光深圳市就有兩千萬人。。。

獨立運動或者披著本土運動外衣的港獨分子,你要獨立,你到南海自己去佔領一個島獨立,沒人理你,搞政治運動,武裝暴動,別忘記還有解放軍駐軍從沒出動過。。。

香港和臺灣不同,臺灣至少有獨立的軍隊,稅收,行政系統。。。就700萬人口的香港,有200萬內地新移民,還有500萬港人有多少支持香港獨立?

搞階級鬥爭,對內,對外,共產黨的手段很多,否則大英帝國怎麼會妥協。。。

年輕人,有民主思維,人權價值都是好的,但是政治是權術的延伸,一齣招就漏洞百出,讓人家看破手腳,對於普通在海外的華人看來,這就是一齣鬧劇。。。

民主,你以為就是開個記者會,喊一喊,香港獨立的口號,就能辦到的麼?

幼稚。

在德華人, 多特

中國應該在香港抓捕那些宣傳,實行香港獨立的港毒分子,甚至擊斃他們

John

鄧小平說他希望將來有無數個香港?將來中國會自然地統一在民主資本主義的「一國」?他是在什麼場合下說的?這話我不認為是真的。

蒙茶茬, New York, US


 從我的 iPhone 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