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9日 星期日

【9.29】警察打巷戰,也在打輿論戰 | 區家麟 | 立場新聞

【9.29】警察打巷戰,也在打輿論戰 | 區家麟 | 立場新聞

【9.29】警察打巷戰,也在打輿論戰 | 區家麟 | 立場新聞

作者網誌圖片

2019/9/29 - 9:54

林鄭終於有一件事值得大家學習

快四個月了,林鄭處理示威的策略,終於有一件事,值得示威者學習。

首場「對話會」大龍鳯,會場外聚集了不少示威者,對話完結之後,竟然沒有衝突,警隊亦克制,沒有催淚彈、沒有警員暴怒、沒有烽煙四起,甚至沒有群眾圍堵官員座駕的場面,一切平靜。

於是,本地傳媒與國際傳媒的一切篇幅,就能集中於對話會了。

譚蕙芸有篇文章,詳述了「新伊館不打之謎」,概括而言就是,警隊若想不打,有很多降溫方式、有不同的部署,務求一點衝突場面都沒有,一眾官員甚至可以在伊館內呆坐四小時,等人潮深夜散去才離開,避開衝突。

目的就是,不令傳媒報道失焦。

任何大騷,要搞,必然有清晰主題,必然希望傳媒報道,必然不希望被轉移視線。林鄭辦對話騷,想扮慈母好、想向阿爺展示自己仍在管治也好、實在無事可做搵嘢嚟做也好,搞得出,就想向公眾傳達某些信息,不會希望只是兩小時後,傳媒焦點已轉移至場外衝突。

於是,警察精密部署,一反常態,或輕裝上陣、或躲到暗處,靜待人群散去。

因為任何了解傳媒運作的人都知道,畫面激烈的場面必然先行,也是觀眾讀者印象最深的事。辛辛苦苦搞一場騷,無論效果如何,起碼不想失焦,心機盡廢。
抗爭也如此。

任何示威日,若參與者有清晰目標,有話要說;或是全球連線,要向國際友人展示決心,展示中國的專制暴虐,這種推行「大外宣」的時刻,示威者若有激烈行為,容易令傳媒失焦;本地染紅媒體與黨媒亦深切期待,求之不得,因為可以名正言順把訴求的篇幅淡化,轉移視線。

類似的「兄弟爬山」,造成策略不協調,早已出現過,例如八月五日「大三罷」,罷工同時又有不合作運動,罷工集會很快出現衝突,令傳媒幾乎沒有報道罷工;美領館請願的一天,明明聲勢浩蕩,但傳媒報道很快轉移到中環站外有人縱火,翌日很多報章就用放火做頭版大相,示威場面壓縮至只剩丁點,相片毫無氣勢。

也不要以為外國傳媒必然支持示威訴求,必然大篇幅報道「反極權」,「反赤納粹」的議題。首先新聞運作全世界相似,有人縱火有人毆鬥私了,必然佔去不少篇幅令報道失焦;二來不要有美麗的誤會,以為外國朋友必定支持香港爭取人權自由。

以本人所接觸的不少外國友人,他們當然支持人權自由民主,但很多人只關心自己國家的人權自由民主,這是人之常情;中國對他們而言,是尋金冒險樂園,多年來很多外國人才不關心中國的什麼民主人權,人同此心,搵錢大晒,只是直至最近才開始醒覺;也不要以為他們見慣暴力示威,較為接受,其實很多人也看不慣,甚至害怕談論,因為怕生意受影響。外國友人是需要被說服的。

每個抗爭行動,盡可能留意傳播效果,針對向全地球人宣傳的,更要和理非,不要做些事情主動令傳媒失焦,這是林鄭月娥教懂大家的。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