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5日 星期三

王慧麟:應是釐清誤解的時候 - 20170705 - 觀點 - 每日明報 - 明報新聞網

王慧麟:應是釐清誤解的時候 - 20170705 - 觀點 - 每日明報 - 明報新聞網

王慧麟:應是釐清誤解的時候 - 20170705 - 觀點

【明報文章】習近平來港3天,匆匆而去,留下兩次重要的講話。親中傳媒當然大書特書其什麼「三個相信」等。這幾天本報對此有精要分析,毋須筆者增磚添瓦。筆者反而認為,這兩篇說話,可讓泛民朋友頭腦更清、思想更靈。總的而言,筆者希望泛民朋友要有「三個不要」。


盼泛民要有「三個不要」

第一,不要再沉迷什麼「兩套班子權鬥論」。

自2014年《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發表之後,部分泛民朋友一直堅持,「白皮書」只是由某一個掌管港澳系統的人士主催的說法,北京領導層對港政策的真正想法,並非如此。

3年了,「白皮書」所講的方方面面,其實一直有序地推進,泛民部分朋友仍拒不相信,甚至認為今年5月張德江訪問澳門的談話,也未必是北京領導層的真意云云。

不過,上周習近平的講話,主軸仍是「白皮書」的內容及精神,而且更說得具體及細緻,相信泛民部分朋友亦應該明白,至少在對港政策方面,不存在「兩套班子各懷鬼胎」的權鬥論。

第二,不要再認為北京「誤判」港情。

過往20年,部分泛民普遍存在一種說法,即是北京一直對「港情」誤判,所以才有某些過火的操作。「誤判」一詞的潛台詞,是北京只要不再「誤判」的話,就會站出來糾正「錯誤」。

但是,從習近平的發言可見,現在北京只容許一種「一國兩制」的詮釋,只容許一種指示(如推動青年國民教育)。What if即使北京明知是「誤判」,也要排除萬難、一意孤行地推動他們心目中想做的政策,敢於鬥爭、敢於勝利呢?更深層的說法是,自「白皮書」後,根本北京對港政策,沒有存在什麼「誤判」或「不誤判」,一直就是想做就去做呢?What if「林鄭上振英落」,只是因為執行者做得唔好而換人,並非因為「誤判」港情導致作風「過左」而覺今是而昨非,換掉特首呢?

第三,不要再沉迷「中間人」政治。

早前曾經有傳習近平在港時將與部分泛民會面。後來有傳媒爆出,原來是有「中間人」曾經與泛民中人會面時提過,部分泛民朋友以為「有計」,於是傳出這個說法。

無論誰是誰非,事實證明根本沒有此安排。這次進一步讓部分泛民朋友想清楚,究竟所謂「中間人」是真正在幫助泛民,還是「收風」搞搞震。

由於北京政治不透明,對港政策牽涉太多利益集團,所以在北方確實存在不同人士以「溫和」、「溝通」的面貌邀約泛民朋友會面,大談什麼「和解」等等。泛民中青一代,大部分已是「聽住先」,不太盡信,很多已對這類「中間人」政治深感厭惡及死心。但仍有資深的泛民朋友深信不疑。今次「習主席與泛民會面」的想像,不就是自討沒趣的例子嗎?

勿一廂情願沉迷當中

香港民意代表與北京「中間人」會面,有助減少誤會增加交流,當然是好事;但就不要一廂情願、沉迷當中。

上周習近平的講話,預示了未來5年北京對港政策不變。既然如此,泛民朋友就不應汲汲於「重啟政改」,繼續沉迷「中間人」政治及不切實際的權鬥論,關起門開會就將報攤的政治八卦刊物的報道,當作真事認真討論。

回想在1997年,北京強拆「直通車」,另立臨時立法會,趕絕所有民主派。當時華叔(司徒華)曾提出了一條路線,就是「高築牆,廣積糧,抵禦寒冬」。相信20年後的今日,仍然適用。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王慧麟]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