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5日 星期四

與鴨川三角洲談戀愛(日本/京都)

與鴨川三角洲談戀愛(日本/京都)

與鴨川三角洲談戀愛(日本/京都)

名稱:  DSC06840%25E6%258B%25B7%25E8%25B2%259D.jpg  查看次數: 73  文件大小:  89.9 KB

我喜歡鴨川。
來自賀茂川及高野川的水自京都北方順流而下,匯聚於出町柳三角洲,孕育出一座上古神話森林「糺の森」,接著二水合一,流過京都市中心,成為都市裡生生不息的清淺水脈,是謂鴨川。

鴨川是日常的。
千里迢迢來到京都的旅客,絕大多數都聚集在清水寺、金閣寺、伏見稻荷大社等,很少人會專程來看鴨川。然而,奇怪的是,每次問那些待過京都一小陣子的友人:「最喜歡京都哪裡?」時,答案竟然不約而同都是鴨川。想來也是,那些門票貴得要命的寺廟古蹟我們不可能每天去,但鴨川的陽光與水,免費。

也許鴨川最大的魅力就在於此,它很親切。你可以三不五時拜訪鴨川,可以沿著它的河邊步道散步、遛狗、慢跑、或是騎腳踏車;你可以趁著陽光好坐在岸邊曬太陽、睡大頭覺,也可以在廣場唱歌跳舞練樂器;心情好不妨去三角洲跳跳烏龜,心情壞也能夠丟石頭打水漂;人多可以野餐,春天看櫻花,秋日賞紅葉與銀杏。

直到有一天,你發現鴨川河水不經意地淌流進你的日常作息,也許你才剛開始領略京都城市生活的美好。

下面是一些鴨川河畔的照片,一些對鴨川說的情話絮語。




【京都記憶】

住在京都的時候,你發現到:從前旅行時對於京都總是「點」的記憶。——「金閣寺」,一個點、「清水寺」,一個點、「京都車站」,一個點。一個點打一個卡,拼湊出京都的印象。

直到你第一次騎上車,儘管是借來的淑女車,踏著踏板的時候風景咻咻咻向後跑,而你的頭髮在後方飛揚,你對京都的記憶才從點正式延伸成線。

從河原町九条的家裡出發,沿著大馬路河原町通直直騎,鑽過京都車站的地下道(你總是很吃力地騎上坡)。經過東本願寺涉成園,從探出圍牆的樹枝判斷季節的腳步。還有你一直很好奇六条的市比賣神社,但卻一次都沒有真的拜訪過。到達五条的時候你最好轉彎,騎上當年義經與弁慶決鬥的五条大橋到鴨川的對岸去,一邊欣賞鴨川波光粼粼的河水,一邊把熱鬧的四条祇園拋在後頭。最後你在京阪三条車站止住踏板,把車停好,準備去三条通上的咖啡店開始京都的一天。





【跳烏龜】

鴨川上最受歡迎的景點,大概就是位於三角洲的烏龜飛石了。遠道而來的觀光客們,在烏龜前面總會拋下一切矜持,鞋襪一脫、三步併兩步地蹦跳到對岸,連身穿長裙的女孩子們,也要堅持拉著裙襬,一步一步慢慢地走過去。孩子們更不用說,發瘋似地在龜殼上賽跑,來來回回一趟又一趟。

我還記得我第一次找到烏龜時,興奮地丟下車,一手拎著鞋襪、一手護著相機,咚咚咚一路跳到對面三角洲上頭。當我站在烏龜上頭的時候,我不禁想像起這是一隻浦島太郎的海龜,可以載我遊龍宮、可以載我去京都任何地方!

然而跳烏龜沒有想像中容易,鴨川流水湍急,烏龜間隔又大,對於短腿一族的我來說,每一次跳躍都要做好萬全準備。看著眼前不過五、六歲的日本小孩元氣滿滿地蹦來蹦去,總覺得自己真是老了沒出息。








【練習曲】

喜歡鴨川三角洲的理由之一,就是我每次去都會有背景音樂。有時候是吉他、有時候是小提琴、有時候是小號,還有一次遇到了傳統的三味線,因此得到了一個和風的下午。

這些演奏並不總是非常完美,仍然在練習的樂曲雖然有時斷斷續續、五音不全,但生疏的音符譜出來的是人們努力的面貌,交織成一首鴨川日常練習曲。







【鴨川與青春 之一】

騎過鴨川時,剛好看到一群修學旅行的男孩子們在鴨川戲水,同伴們在對岸叫囂,比賽看誰能最快涉水至對岸。





【鴨川與青春 之二】

修學旅行的季節,大量穿著黑白制服、長滿青春痘的孩子們成群地出沒在車站與各大觀光地嘻嘻鬧鬧的。每次看到他們心裡就湧起一股淡淡的惆悵。––尤其是走出地鐵站出口,看到三五學生圍在一起手拿地圖不知該往何方前進的時候,自己卻只能病懨懨地走進公司的自動門。

敬永遠的青春。





【鴨川與青春 之三】

這天我去上賀茂神社看不怎麼紅的紅葉,準備回程時突然心血來潮不想等4號公車,而是沿著賀茂川一路往南走。正午時分陽光熱烈,河水竟然是驚人的寶藍色,周遭屋舍低矮、一片綠意盎然,美景如詩如畫。我行到上賀茂橋上,遠遠的看到一群藏青色的人影——原來是一群修學旅行的學生在河邊吃便當。

男孩子們在低矮的石牆上坐成一排,手裡捧著五顏六色的便當。我忍不住舉起相機打算拍下這一幕,幾個眼尖的男孩子發現了鏡頭,紛紛笑著比YA。忽然,像是有人在我心頭上拋了顆小石子,噗通一聲漣漪逐漸擴大,於是我也笑著舉起手,與男孩子們交換了一個YA。


原來,這些在京都的日子,也是我的修學旅行啊。







【鴨川與青春 之四】

冬季的一個下午,天氣漸冷卻仍然晴朗,下午我在京都鴨川邊散步。

鴨川三角洲的座椅上,一對學生模樣的小情侶已經捷足先登。兩人都穿著制服、圍著大圍巾,也許是剛放學過來,也許是翹了課也說不定,下午和煦的冬陽把兩人說說笑笑的面龐逆光出很溫柔的色彩,女孩的髮梢與睫毛都在閃閃發亮。這一刻,世界好像只剩下他與她。

我靜靜地觀察他們好一會,覺得有太多太多故事發生在鴨川河畔,青春的故事或其他的故事都在這裡上演。我很感謝,自己也能夠在這兒寫下自己的故事。





【京都病】

每個從京都去關東的朋友都嚷嚷著好想念京都,等我離開京都的那時候一定也會這麼嚷嚷:「好想念晴天的鴨川!」

好想念晴天的鴨川,想念無邊無垠的夢幻藍天,想念幾乎與天一樣藍的河水,想念河岸黃綠相間的路樹,想念秋風捲起紅葉撞在我臉頰上的詩意,想念佇立水中身姿優雅的白鷺,想念所有鴿子一同振翅飛翔的瞬間。





【京都時間】

有那麼一些時刻是專屬於京都的時間
好比說,夕陽溶進鴨川的時候。





【禁止停車】

不知道為什麼,在鴨川三角洲上連普通硬梆梆的「禁止停車」牌子,都爬滿了美麗的藤蔓植物,進入秋季後翠綠鮮嫩的葉漸漸轉為紅色,顯得格外溫柔。





【偷閒片刻】

人在鴨川就會不自覺地悠閒起來。看看這位上班族老兄,趁著午休時分溜出來,躺在十字形的消波塊上曬太陽,讓我想起從前的一句廣告詞:生命就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





【「人工美景」】

鴨川的親水性是「人造」的。
據說,鴨川過去是條容易泛濫的「暴川」,昭和十年的一場豪雨讓鴨川洪水泛濫,造成京都莫大的損傷,而後才整治成現在的模樣。雖然我完全不懂任何水利工程,不過散步沿途也時常會注意到石積護岸、階梯狀的河床、清淺的水面底下鋪石等各種工法,在我待的半年內也曾兩度看到挖土機施工。在當局的細心維護下,鴨川從古時的暴川搖身一變,成為京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大人小孩都喜歡的親水空間。

站在出町橋上,朝北方的高野川方向望去,遠處山巒疊翠,真可謂山明水秀。



最後附上一張站在四条大橋上拍的環景照,好喜歡鴨川。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2016年2月24日 星期三

【星期日文章 蔡瀾】亦舒的娘家|壹週Plus|Next Plus

【星期日文章 蔡瀾】亦舒的娘家|壹週Plus|Next Plus

【星期日文章 蔡瀾】亦舒的娘家|壹週Plus|Next Plus

和亦舒相交數十年,她老死不相往來,非但我,連她哥哥倪匡也從不連絡。

但很少人知道的,是亦舒在香港還有一個娘家。

亦舒的書幾乎全由天地出版,連她早期在環球和博益的,像《女記者手記》、《銀女》等,也全由天地重新再版,最齊全。

「天地圖書」由李怡創辦,後來被陳松齡和劉文良接手,從一九七九年開始出亦舒的書,至今已有三十多年。時光飛逝,到二○一六年,天地已四十周年了,而亦舒小說的第一○○本《滿院落花簾不捲》於一九八九年出版,第二○○本《如果牆會說話》於一九九九年出版,第三○○本《衷心笑》在今年的二○一六年出版,是件可喜可賀的事。

三百本書,多不容易呀,其他作者有哪一個像她那樣多產?說起來容易,要做到難如登天,這完全是因為亦舒寫作有異常的規律,每天早上寫幾個小時,中午吃飯停下,下午又繼續,那麼多年,從不間斷,也從不脫稿,週刊雜誌也不必催稿,她一交來就是一大卷,怎麼用也用不完。

三百本書之中,也不完全是小說,雜文輯成的也有,但佔一小部份,這次天地隆重其事,《衷心笑》還出版硬皮書,喜歡亦舒的人,快點去買一本來珍藏。

雖不來往,但他哥哥倪匡一說起她,也不得不佩服:「愛情小說來來去去,不過是男追女,或女追男,另一個男的或女的,出現了,就是一篇。我寫科幻還可以異想天開,她就是幾個男男女女,一寫幾百本,我服了。」

怎麼開始的呢?當年的李怡英俊瀟灑,有東方保羅紐曼之稱,十四五歲的亦舒,最愛流連在李怡的出版社「伴侶」,李怡引導她看《紅樓夢》,她一看數十次,背得滾瓜爛熟,有個人要問「雀舌」這種茶出現在書中哪裡,亦舒即刻回答第幾回第幾章第幾行,也曾經有人請亦舒寫《續紅樓夢》,給她一口回拒:「這種書,已沒有人會寫了!」

家父也愛讀《紅樓夢》,記得他每一次來港,一定給亦舒拉去,一老一小,兩人大談紅樓,不亦樂乎。

另一輯李怡介紹給她看的書,是《魯迅全集》。《紅樓夢》給她看,看得寫三百本愛情小說,但魯迅的文章一看,就看壞了,別的不學,學到魯迅的罵人,如果當年是我,我就會介紹她看魯迅的弟弟周作人,也許更適合她。

亦舒罵起人來,從不留情,香港文壇很多人都給她罵過,只有四個幸免,那就是金庸先生、李怡、她哥哥和我。

亦舒敗過金庸手下,那是她向查先生要求加稿費時,查先生寫了六七張稿紙的信給她,解釋出版工作的困難,為什麼不能加。如果這封信她還留下,那可以拿去拍賣,相信要加的稿費也能取回。

另一封珍貴的信,是我寫的。事關查先生生病要開刀,在遠方的她非常關心,我把查先生如何與病魔搏鬥的經過寫成短篇武俠小說,寄了給她,也有數十張稿紙,不過如果拍賣,就沒那麼值錢了。

那麼多年來,亦舒在她的散文中也偶爾提到我,這次由她的編輯阿勞影印了一疊交給我,雖然沒罵過我,但還是結怨甚深,她說記得小時候到小蔡房間去,看見他買的新電鬚刨,覺得有趣。陰險的他立刻將鬚後水、熱毛巾遞過來,意思是說:你剃呀,有種就剃給我看,年輕的我下不了台,氣盛,滿不在乎用那隻鬚刨在上唇磨來磨去,作剃鬚狀,刮得辣辣作痛,把汗毛扯得光光……

但此後汗毛再長出來,非常粗濃,不是沒有後悔的,真的什麼都要付出代價。今年對鏡化妝,看到面毛,又想起小時的放肆。

這個題目,在她的雜文中不止一次,後來去拍照片時負責化妝的劉天蘭細細觀察後也說:嘴角略見汗毛,要漂染才妥……

我常寫餐廳批評,讀者們都懷疑我會不會煮,就算近來在網上,也被人家問同一個問題,這點我自己不再解釋,由亦舒的雜文中可以證明。

在《大吃大喝》一文中,她說:「一次,小老蔡在家請客,做了大概二十個菜,飯後由利智、劉天蘭、顧美華和我四個人蹲在廚房洗碗,亦洗了個多小時……」

另一篇《風流》,她說:「在電視上看到蔡瀾在黃永玉家表演烹調技術,他穿長袖白恤衫,腕戴積家手錶,正在做蘿蔔排骨湯;他煮的菜我吃過不少,自問並非美食家,可是也欣賞得到菜式中的款款情意……

說回天地圖書和亦舒的關係,她說:「家裡但凡少了什麼,都向娘家要。」

雨前龍井喝光,稿紙用罄,想着那些書報攤說的急用藥物,都致電娘家,叫他們火急航空寄上,親友過境,亦由娘家代為招呼,請茶請飯,出車出人,面子十足,其實已無娘家,所謂娘家,只是出版社……

亦舒移民加拿大後,金庸先生與我只見過她一次,從此她不露臉,當今,要問什麼,也只有問她娘家了。

 

(插圖:MEILO SO)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2016年2月23日 星期二

熱血時報 | 黨媒斥港人將繁簡之爭政治化 網民:文盲才用殘體字 | 熱血編輯部 | 熱血新聞

熱血時報 | 黨媒斥港人將繁簡之爭政治化 網民:文盲才用殘體字 | 熱血編輯部 | 熱血新聞

熱血時報 | 黨媒斥港人將繁簡之爭政治化 網民:文盲才用殘體字 | 熱血編輯部 | 熱血新聞

教育局早前鬼祟諮詢,提到要在中小學推廣簡體字,結果引發各界強烈反對,昨日無綫更於「J5」頻道的普通話新聞報道中,配上簡體字作字幕,此舉令到港人對簡體字入侵更加反感,而香港有關正體字和殘體字之爭議,也惹來黨媒刊文批評。 

中共喉舌《人民日報》海外版今日(2月23日)刊出一篇題為「繁簡之爭,莫讓『亂花』迷了眼」之報道,斥港人將相關問題泛政治化,更指排拒簡體字是無理而且失禮。 

文章提到早前香港政府被指推行「簡體代替繁體」,只是一眾香港傳媒和激進政治組織的炒作,是要給簡體字使用者扣帽子、安罪名。文章其後為教育局「先繁後簡」護航,指從教育角度來看,香港學生認讀簡體字不但拓寬閱讀面,在未來發展,也能獲得更多機會。 

文章亦指,簡體字不但掃除文盲,而且學習簡體字的人,在首次閱讀繁體書時,只要依據上下文,就能認出大部分繁體字,批評港人硬要把繁簡分別優劣,是淺薄無知。 

對於港共政府及赤化媒體為殘體字開路,破壞香港之文化及正體字之傳承,不少網民都批評這是香港大陸化重要的一步,港人絕不可以退讓,又指殘體字只是給文盲用的,熱血公民首領黃洋達今早已在節目中批評,無綫在新聞中只配上殘體字,是在放棄文化。


(圖片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截圖)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2016年2月18日 星期四

王永平:避免騷亂非警隊變軍隊 籲政府順應民意 否則無法避免衝突

王永平:避免騷亂非警隊變軍隊 籲政府順應民意 否則無法避免衝突

王永平:避免騷亂非警隊變軍隊 籲政府順應民意 否則無法避免衝突

年初二凌晨旺角爆發大規模警民衝突,前公務員事務局長王永平在專欄撰文指,避免騷亂再次發生的辦法不是把警隊裝備至殺無赦的軍隊,而是政府須理順民情,不要讓警方不斷應付主要是針對政府的政治性群眾事件。

王永平今日撰文再次提及旺角衝突,指特區政府希望市民大眾只從譴責騷亂、嚴懲暴徒的一個角度定案,但這不是社會共識,認為政府的黑白思維無法確保同類事件不再發生。

王永平又指,旺角騷亂一度失控顯示警方人手、裝備不足的說法,經不起客觀的分析。因香港有近3萬名警員,以管治人口計算,是警員佔人口比例全球最高的城市;加上,警員人人有槍,裝備包括催淚彈,有多年防暴經驗,被譽為亞洲一流的執法隊伍。但當晚導致多名警員受傷,前線警員事後向高層反映的意見主要是當晚的指揮出了問題,「警隊不是軍隊,面對的風險是一時失去理性的示威者,而不是你不死我便亡的戰場敵人。」他呼籲日後警方處理示威抗議,即使增添了重型裝備,如水炮車,警隊也要保持克制,避免以暴易暴。

王永平表示,避免騷亂再次發生的辦法不是把警隊裝備至殺無赦的軍隊,或令警員數目大幅增加至滿街都是警員,而是政府須理順民情,不要讓警方不斷應付主要是針對政府的政治性群眾事件。他續指,特首梁振英的信任度「低處未算低」,即使今次衝突事件與其管治手法沒有直接關係,但政府與年輕人的對立情況一天不改善,加上年輕人認為警方使用過分暴力和包庇濫權的警員,任何小事隨時都可能演變成衝突。

他最後提到,有份參與旺角騷亂的個別激進組織只是極少數,但今屆政府卻沒有成功團結大多數,期望政府能細心分析,冷靜思考這次事件的癥結和問題,「希望旺角騷亂是香港重新振作的契機,而不是香港沉淪的開始」。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2016年2月16日 星期二

世道人生:重讀村上春樹 | 蘋果日報 | 要聞港聞 | 20160216

世道人生:重讀村上春樹 | 蘋果日報 | 要聞港聞 | 20160216

世道人生:重讀村上春樹

在是非不分、黑白混淆的時刻,許多人都提到村上春樹關於高牆與雞蛋的議論。鑑於有對此議論的扭曲,我再次把七年前這篇演說重讀。
關於真相,村上說,「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幾乎無法掌握真相,也無法精準的描繪真相。因此,必須把真相從藏匿處挖掘出來……,我們必須先清楚知道,真相就在我們心中的某處」。
旺角騷亂的真相無法精準掌握,比如蒙面掟磚的群眾與被捕學生是否有聯繫,或另有人指使,就是疑問。但有些真相已成為事實存在我們心中:689三年半施政,佔領運動以來的不當使用警力,七警和朱經緯事件的拖延處理,警察抓人法庭放人所顯示的律政不公,港大校委會事件,李國章、何君堯、譚惠珠的任命,銅鑼灣五子事件,中共關於桂民海車禍的說辭,李波無帶證件下到大陸做證人卻連過年都回不了香港……中共和港共的本質,我們已看到。
旺角事件後的真相是:689迅速定性為暴動,祭出自六七暴動後未用過的暴動罪去起訴示威者,迅速將矛頭指向學民思潮,將環保回收倉當暴動武器庫破獲,並找到一本漫畫《熱血少年》來展示,辦案手法比無綫剪接更有創意。中共迅速將旺角事件歸類為本土分離主義運動,而港共即予配合。(分離意識不是罪,但旺角事件哪裏見到?)
罄竹難書的體制暴力與謊言,對所有不同意見的充耳不聞和一意孤行,以及種種和平抗爭的無效,已是存在我們心中的真相。
村上春樹說的高牆就是體制,他說:「體制照理應該保護我們,但有時它卻殘殺我們,或迫使我們冷酷、有效率、系統化地殘殺別人。」香港正從港英時代及97初期遵從《基本法》的體制,在梁特治下迅速滑向殘殺我們或迫使我們中一些人去殘殺別人的體制。
村上春樹說的雞蛋就是我們每一個受高牆壓制的普通人,「我們都是獨一無二,裝在脆弱外殼中的靈魂」。「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獨特而活生生的靈魂,體制卻沒有。我們不能允許體制剝削我們,我們不能允許體制自行其是。」受壓制的靈魂反抗了。反抗有如「以卵擊石」,「無論怎麼看,我們都毫無勝算。牆實在是太高、太堅硬,也太過冷酷了」。但除非我們甘心做體制的奴隸,否則反抗就無可避免。所有贊同村上春樹的正常人,更莫說是傳媒和輿論界了,都應該謹記他的話:「無論高牆是多麼正確,雞蛋是多麼地錯誤,我永遠站在雞蛋這邊。」
雞蛋更代表年輕的靈魂。港大、中大、科大、浸大、理工、嶺南、教育學院、公大、樹仁、演藝學院十間院校學生會的聲明,《學苑》、學聯、學民思潮、青年新政的聲明,正是年輕靈魂的呼聲,無論雞蛋是多麼地錯誤,他們代表香港未來的希望。

李怡
周一至周五刊出
http://www.facebook.com/mrleeyee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回覆內地「改革一代」4年輕人的一封信(文:斐雯靖@法政匯思) (18:07) - 20160216 - 文摘 - 即時新聞 - 明報新聞網

回覆內地「改革一代」4年輕人的一封信(文:斐雯靖@法政匯思) (18:07) - 20160216 - 文摘 - 即時新聞 - 明報新聞網

回覆內地「改革一代」4年輕人的一封信(文:斐雯靖@法政匯思) (18:07) - 20160216 - 文摘

內地的同齡朋友們:


你們好!看到你們願意在這個兩地最缺乏互信的時刻,你們願意先伸出友誼之手,感謝你們能平心靜氣闡述內地年輕人如何看待旺角的不愉快事件。

要不是你們以「大逃港」反駁我們的祖輩沒有「忘恩負義」;以「東深供水」證明今天我們「血脈相連」,我也忘記了中間隔河對望的30年,塑造了你、我今天截然不同的兩種價值觀。

那我們先從歷史談起吧!

沒錯,我們這個世代藉著互聯網與世界接軌,《禮運-大同》,「民貴君輕」小時後我們也得倒背如流。唸文科的同學,也知道法國孟德思鳩的「三權分立」,美國林肯的「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都比諸子百家遲了一千多年。但這十幾個世紀,西方即使革命、內戰,卻把保障「天下為公」的制度打了下來。 也許把我們分開的那個「大不列顛」走運,改革路上滴血未流。但不要忘記她在八百年前便踏出改革的第一步!從《大憲章》起,英國君權受到愈來愈多的限制。政府行事須守法。人民不論身分,非經公平、公開審訊,保證自由、生命、財產不受威脅。如此,君民信諾變成法律的基礎,法律的解釋、應用、裁決,由獨立的法院,以公平、公開的程序執行。

英國經歷了十七世紀政府與國會的衝突、內戰,艱苦地捍衛得來不易的人民基本自由,和國會從人民而來的權威,使之幾乎能與王室和政府的權力看齊。當然還是比不上孟子「民貴君輕」的理想世界,但行政、立法、司法各司其職,互相尊重,彼此監察的制度成為體現「民本」思想未必最好,但可能最為穩定的制度。

英國雖然從來未有一紙憲法,十八世紀以降英國歷朝的權臣基本上行駛權力都步步為營。為着這個鬆散的聯合王國,為着包括自己和後代在內的「不列顛臣民」的自由,他們願意以恆常的警惕,時而真誠,時而假意地審視自己,也監察內閣同僚,避免權力腐蝕這個「國王/女王   陛下的政府」。到了近代,這一內在的自我約制,逐漸因普及而平等的選舉變得透明化。

至於香港殖民地總督(尤其是1960年代以後的幾位)都基本上遵從這種原則,加上後來逐漸開放的直接選舉,政府施政雖未處處順從民意,但尚算政通人和。法庭甚少需要發揮監察政府的職能。殖民主義者千錯萬錯, 使我們習慣了這樣理解「民主自由平等」:法律約制人與人,也約制人與政府之間的關係; 有法必依固然重要,但作為全球普通法法系一部分的香港各級法院,往往在人與政府這個看似不對等的關係上,成為基本人權的忠實捍衛者。 與其說這種以法治維繫「民主自由平等」的模式脫離我們的文化傳統、憑空移植,我反而覺得它因着殖民地政府和它的主要合作人──主要是英資銀行、洋行的「大班」──把這種管治模式奉為「潛規則」,我們也因而習慣了在這種不明文的制約下自由地生活。它成為了香港人日常生活中看不到,卻少不了的空氣,沒了它香港人就會感到窒息、慢慢枯毀。

中國先賢們先知先覺,把為政者最崇高目標說明了。歷代確有如范仲淹、張居正等能臣,面對昏君、佞臣,都能為國為民;但他們的時代一過去,百姓就往往只能自求多福。香港人不想自求多福,因為我們知道《基本法》和「一國兩制」保存了這套潛規則,也相信中央有誠意、決心透過「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和《基本法》規定的政制改革,使這套潛規則變成明文法例規定的制度,達至比當日殖民地時代更上一層樓的「政通人和」。

歷史是過去不可挽回的事實,說得太多反而令人看不清現況。我們香港人,即使沒有經歷過香港那段「遍地黃金」的日子,也會從上一輩口中,聽過他們憶起因著「改革開放」的機遇,過着「魚翅撈(拌)飯」的日子。如今兩地經濟不同的發展步伐,我們的身分、工作地方對換了。粵語有一句俗話,「風水輪流轉」,說的真不假。我自己,也相信同齡的香港80、90後,從來沒有因為這種「風水輪流轉」感到苦惱,也相信到哪裡打工、創業,一半由己,一半機遇。但不論走多遠,我們最關心的還是香港這個「家」。

960萬平方公里的發展空間我們都羨慕,也有不少的「鬼主意」想去一一達成。但香港產業多年來由金融、地產來支撐,被某些家族長期壟斷,實在令我們不能不擔心香港的生氣活力正在慢慢消亡。我們不只擔心在港就業空間有限,同時也擔心情況若不改善,特區政府面對產業的既得利益者只會愈來愈有心無力。這裏的「既得利益者」未必只是「超人」和「三兄弟」。至於你們提到的「自由行」旅客,使零售舖租金「翻上翻」,提戶供、的錢也逐漸遠離一般市民的生活。 「自由行」旅客遭遇不禮貌,某程度上也只是產業單一問題下的代罪羔羊。

這不能完全怪責政府,既得利益集團也同樣出問題。但他們可以大條道理,說在商言商,社會問題,政府解決。那麼特首及司局長們在平衡各方利益,調度龐大的賣地、利得稅收,積極投放資源改革社會保障、改組產業機構的願景、才能、毅力、識見就至關重要。但政府多年來對於種種問題的漠視或是無力,換了三位出身、性格完全不同的特首還是毫無改善迹象,不得不說這與特區政府的產生辦法有必然關係。

或許你們也聽過「雨傘運動」的催化劑,正正就是人大常委會的「8.31決定」。過去我們都希望透過開放選舉制度,擴大未來特區政府的民意基礎,與「四大界別」討價還價時有充足的政治籌碼,試圖突破令香港「因循守舊」、缺乏生氣的真正原因。但「8.31決定」徹底否定這個希望 。當時中央官員來港苦口婆心,說政制發展一切以「國家安全」為重。還不如你們坦白、實話實說。我不禁想像,如果中央官員把你們今天的話當天說,不說「國家安全,大局為重」,改說「一帶一路,機遇處處」,說不定會省掉特首和司長們……不少應對「雨傘運動」的腦筋。但香港下一代一一北上尋找機會,對於香港本地的政、經沈屙又有多少助益?

說着說着,差點忘記了原本的話題 ──「年初一的旺角」。我無意為任何一位施暴者開脫。看到當晚的新聞鏡頭,我們也和你們一樣感到震驚,心裏也萬分傷痛;傷在被不少青年人對自身和香港前景完全失去信心,因冀求改變的耐性耗盡而變得瘋狂;更痛在不少香港的「成年人」因着各種原因,有心無意地一味指摘青年人的「暴行」。而我們的特區政府在年初二一早發表的回應當中,隻字未提自己會反省過往的施政失誤,認為這樣只會「姑息」暴行。一個普通市民,以家長式的口吻說法庭應嚴懲暴徒我姑且接受;但議員、甚至是律師會代表公開說同一番話就簡直令人咋舌。 那些當晚探訪被捕青年人、及後為被告們申請保釋的義務律師都在「姑息暴力」;現在為他們辯護的律師恐怕都在「包庇暴徒」了。大學學生會聲明支持受壓迫者一定是「騎劫學生意見」。這種非黑即白的語言暴力,聽到「既得利益者」的苛刻涼薄,也暴露了「自私自利者」的居心叵測!更有可能會催生更多的暴力行為,而「以暴易暴」對香港百害而無一利,正中真正唯恐香港不亂者的下懷。

可能你們比我們幸運,政府施政整體順暢、人民生活整體獲得改善,你們在這個整體之中嚮往更美滿的「中國夢」。但我請你們嘗試假設,只是純粹的假設,明天北京長安大街、天安門前,那個被摒棄在「整體」之外、被忽略的少數中的一位同齡朋友按耐不住,做了損人不利己的事而被抓起來,他/她的命運,跟「旺角暴徒」的命運將有何異同?如果他/她是你們其中一位的高中同學,你們會作何感想?

我們的討論以孟子「民貴君輕」開始,我也想以孟子「人飢己飢;人溺己溺」完結。天下為政者,想做到范文正公為天下人「先憂後樂」,必先持守這份同理心。否則即使說話、行事出於一番好意,也會與人偽善的錯覺。正如孟子設喻「今有同室之人鬥者,救之,雖被髮纓冠而救之可也。鄉鄰有鬥者,被髮纓冠而往救之,則惑也,雖閉戶可也。」

    共勉!

頓首

斐雯靖

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掌握最新消息,請Like「明報即時新聞」fb專頁!http://www.facebook.com/mingpaoinew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蘋果日報- 世道人生:真相的「浮瓜」 - 李怡

蘋果日報- 世道人生:真相的「浮瓜」 - 李怡

世道人生:真相的「浮瓜」 - 李怡


■《十年》的「浮瓜」講中共官員「自製」槍擊案,為「國安法」在港立法製造輿論。

立法會保安事務委員會上,保安局局長黎棟國和建制派議員指責「暴徒」戴口罩肇事,是不敢以真面目示人。示威者不戴口罩當然更能表示堂堂正正,但暴力肇事者若不想以真面目示人,何以本土民主前線的召集人黃台仰又在衝突次日即承認曾號召20多人上街支持小販呢?而且,據稱在街頭施暴者有700多人,而本民前只召喚了20多人,其他人又是哪裏來的?為得到真相,學者聯署要求成立由法官領導的獨立調查委員會,就是應有之義。何以政府又一口拒絕呢?

添馬男和孔捷生在周一文章中都提到電影《十年》的「浮瓜」,故事講的是中共官員利用黑社會製造一樁槍擊案,為「國安法」在香港立法製造輿論。二位作者都以「浮瓜」來想像旺角衝突。事實上這種想像在網絡已很多,並非二人獨創。過去幾年大陸一些拆遷事件常有黑人物擔任政府的「分隊」。銅鑼灣五子案的官方說辭的編造,也令人了解專制政權的可信度。因此,倘若不是「謊言治港」,為還特區政府一個清白,當局也沒有理由拒絕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去調查旺角事件。除非當局怕把自己的老底給查出來。

政府把旺角衝突說成是暴亂,但對於遍地菠蘿、枉死11警員和十數平民,造成全城驚恐而且商人紛紛走資的六七暴動卻說成是騷動。那一次「騷動」,港府成立了獨立調查委員會去調查,這一次旺角「暴亂」反而認為毋須調查。特府的理由是現在香港比以前進步了,如資訊開放,言論自由,市民可以遊行、示威、集會等等。但《人民日報》不是說,這次事件是「本土分離主義勢力」有預謀地策動的嗎?張曉明不是說「越來越暴力化甚至帶有恐怖傾向」嗎?這些定性很嚴重啊,是六七年時沒有的啊,何以不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把這些帶有恐怖傾向的本土分離主義查清楚呢?一方面把事件說成很嚴重,另方面又不去調查事件的社會背景和幕後原因,如何說得過去?除非旺角衝突確實是現實版的「浮瓜」。

特區政府現在表示會成立警隊內部檢討委員會,檢討警方在旺角騷亂的裝備、武器、戰術、指揮及通訊等。這些只是對運用警力的檢討,而不是對整個事件的檢討。既然689年初二就說「旺角暴亂」是嚴重的暴力事件,《人民日報》說是本土分離主義暴力事件,張曉明說是「帶有恐怖傾向」的事件,那就不能不由公正的法官領導小組去查清楚,否則豈不是讓本土暴力恐怖事件繼續發酵?又或者是任由網上對旺角衝突的「浮瓜」想像繼續蔓延,政府的公信力豈非雪上加霜?

也許特府拒絕成立調查委員會,正正透露出旺角衝突的真相。

李怡

周一至周五刊出

http://www.facebook.com/mrleeyee

上一則: 江湖滾熱辣 - 尊子

下一則: 隔牆有耳:李國章dbc法拉掃背嘆雪條 香閨蜜會粒半鐘 - 李八方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和牛級「牛肉乾」 違泊萬五円起

和牛級「牛肉乾」 違泊萬五円起

和牛級「牛肉乾」 違泊萬五円起

 香港一般違泊所發出之告票「牛肉乾」持續漲價,但相信要加至日本的和牛級價錢,還需要一段遙遠的路途!

 

現時不少香港人到日本都會選擇自駕遊,來到秩序第一的日本,各位務必注意交通守則,以免招致金錢及時間上的雙重損失。

以一般違泊為例,一張牛肉乾已盛惠15000円起,足夠大家在日本吃幾次豐富的和牛定食... 

(下圖金額以「千円」作計算單位)

而超速駕駛亦因應不同超速速度而罰款,以超速20km為例,已經需要支付15000円



要注意的是,如果在沒有完成罰款的情況下把租車歸還至租車公司,租車公司也會向租借人士追討罰款,並可能要求繳交額外附加費啊!

除了罰款相當「和味」,付款的手續亦相當麻煩,需親身到警署辦理打手指模、問話等手續,之後再到郵局繳交罰款,雖然這也算是非一般當地體驗,但為了交通安全及寶貴的旅行時間,還是做個守規則的旅客吧!



出典: 警視庁、rentacar-jp

作者:毛利小伍郎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2016年2月15日 星期一

熱血時報 | 美加港人移民,你們無資格批評示威者 | 多倫多.扁 | 專欄部落

熱血時報 | 美加港人移民,你們無資格批評示威者 | 多倫多.扁 | 專欄部落

熱血時報 | 美加港人移民,你們無資格批評示威者 | 多倫多.扁 | 專欄部落



移了民,代表你(或你父母)對香港有一定程度的不滿,離不開對九七後主權移交予中國的不滿,對填鴨教育不滿,對工時工資不滿,對前途不滿,對政府不滿。你在外國有第二個家,是不會明白某些只有香港這個家的人之憤怒。你在外國有民主自由,對政府不滿時,可以「和平理性非暴力」地,用你有手中的一張選票懲罰政府。你要知道,你可以投票選擇代表你的政府,都是曾經有人以暴力血腥方法爭取回來的。

美國獨立前屬英國殖民地,英國在殖民地徵收重稅及強迫高價購買英國日用品,又因殖民地在英國議會沒有代表權,導致殖民地人民「愛國者(Patriot)」發起「沒代表,不交稅(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運動。1770及1773年,民眾不滿英國政府,向英兵投擲石頭及倒茶葉下海,觸發波士頓大屠殺(Boston Massacre)及茶葉事件)Boston Tea Party),開始了美國獨立戰爭的序幕。一連串事件及後來的獨立戰爭,導致英兵及愛國者各有死傷,血腥背後帶來殖民地獨立,人民從英國人手中爭取到自由。

香港人不是沒有「和平理性非暴力」爭取過:近年的七一幾萬人遊行沒有改變過政府任何一條政策;數年前有人苦行默默地向政府表達反對高鐵及清拆菜園村的訢求,結果一條近千億天價高鐵還是要起;本來的07/08雙普選變成有篩選的假普選;港珠澳大橋、機場第三跑道、水貨客問題、網絡廿三條、官商勾結導致樓價租金住屋問題。當政府不以人為本(但以大陸人為本),不需向人民負責(但向北京負責),香港人怎樣「理性」地爭取只會是徒然。

文明社會是應以非暴力手法處理問題,但現今香港政府管治下的香港,特首神秘$5000萬收入幾年未處理,HKTV多年來未獲牌照,暗角七警濫權一年後才被起訴,口鼻淌血少女被控以胸部襲警判囚三個月,多位沒人民授權的零票建制議員當選,斬百年老樹都要深夜鬼祟處理,但小販初一街頭擺檔就高調執法,這麼荒謬的香港絕對不能算得上是文明社會,根本和英國管治下的北美殖民地沒有分別。

海外移民批評示威者,就像野生猴子批評馬戲團內的猴子反抗馴獸師一樣無稽。當你要選擇投希拉里或特朗普的時候,或考慮下次大選還投自由黨杜魯多與否,請你緊記,你手中的選票也曾充滿暴力和血腥。


從我的 iPhone 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