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國才有家
#無獎就無媽
湯家驊感到羞愧嗎?
湯家驊大律師對一位十四歲少女的關注,再次激起公憤。事緣他昨天在專頁貼出一篇關於全紅嬋的報道(來源是台灣媒體),題為「14歲全紅嬋練跳水只為替媽媽治病 每天跳400次沒去過遊樂園」,並附上按語:
「又一個賺人熱淚的奧運故事。她什麼也沒有,只有一個她很想醫好的病重媽媽;她遊樂場、動物園也沒去過,但憑著國家的栽培和努力,為國爭光,出人頭地了。香港什麼也有的年青人,你感到羞愧嗎?」
我昨天寫全紅嬋的故事,也用上「賺人熱淚」字眼,但「稍懂中文」的人,都應該看得出我的意思跟湯家驊不同。不知道這次湯大狀是否又會聲稱是「諷刺」呢?
每個稍有同理心、同情心的人,聽到全紅嬋的身世,大概都會搖搖頭,覺得有問題吧。試想一個女童由七歲開始,就要將人生孤注一擲,日以繼夜練習跳水,目標只是賺錢醫媽媽,到底她活在什麼樣的社會、什麼樣的國家呢?
要答這條問題,不妨拉闊畫面,看看《南德意志報》(Süddeutsche Zeitung)記者漢恩(Thomas Hahn)在八月一號撰寫的文章〈連對手也微笑讚許 (Selbst die Gegnerin lächelt anerkennend)〉(1)。
漢恩評論台灣戴資穎與中國陳雨菲的女子羽毛球金牌戰,提到兩人如何開始打羽毛球。戴資穎答:「我從小學開始玩這項運動。小時候陪父母去羽毛球場,自然而然就愛上了。」來自大陸的陳雨菲呢?答案是:「杭州,2004年,因為我小時候太頑皮。」
兩人又被問及羽毛球生涯中最難忘的成就。戴資穎答:「我的第一場超級賽決賽,適逢生日——全場觀眾都向我祝賀。」陳雨菲的答案則是:「2017年,世界羽毛球錦標賽。」比賽在格拉斯哥舉行,那年陳得季軍。
漢恩比較兩者答案,寫下一段中肯的判語:「對中國選手來說,羽毛球是懲罰,要以成功來贖罪。對台灣選手來說,那是熱情,賜予她美麗的時刻(Für die Chinesin ist Badminton demnach eine Strafe, die sie mit Erfolgen abbezahlt. Für die Taiwanerin eine Leidenschaft, die ihr schöne Augenblicke gibt)。」
漢恩又說,看了陳雨菲的答案後,你唯一能在中國體育中看到的,就是「一所沒有靈魂的大型獎牌工廠(eine riesige seelenlose Medaillenfabrik)。」如果漢恩看到全紅嬋的答案,應該要修訂一下自己的評論——原來中國運動除了用來懲罰,還可用來救人;除了沒靈魂的工廠,還有「賺人熱淚」的家庭。
在一個健全的國家,運動應該是熱情而不是懲罰,是生活而不是「有國才有家,無獎就無媽」。然而對於湯家驊這類「愛國者」來說,除了獎牌、「國家栽培」、「為國爭光,出人頭地」之外,奧運就再沒有其他可談,有血有肉的人根本不值一提。
湯家驊昨天所言,又是一個令人齒冷的帖文。許多在大陸活於牆內的網民,沒上Facebook,沒用Twitter,沒看台灣媒體,資訊長期不流通,但憑着最基本的人性,都看得出中國的問題。湯家驊什麼都看到了,卻只懂感謝「國家裁培」,你感到羞愧嗎?
注
1. https://www.sueddeutsche.de/sport/olympia-badminton-1.537023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
(圖:湯家驊FB)
⌘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