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鋼被諷「給帝王唱讚歌」 千人聯名要求清華將其開除
千人聯名要求解聘一名教授在中國並不多見。
8月2日,一份清華大學校友寫給校長的呼籲書在互聯網上廣泛流傳,呼籲書稱,教授胡鞍鋼所謂的中國超美研究報告,是用納稅人的錢做出違背常識的「研究結論」,「堪稱誤國誤民」,要求校方解除其職務。目前聯署的清華大學校友已超過千人。
事件主角胡鞍鋼是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事件起因於去年6月他發佈一份研究報告。報告稱,中國已進入全面趕超、主體超越美國的時期,綜合國力世界第一。批評者稱,這份報告"拋常識於不顧,視學術為無物"。
呼籲書聯署者主要是清華大學往屆校友及在校師生,他們稱胡鞍鋼關於"中國綜合國力已超出美國"的所謂學術報告是「上誤國家決策,下惑黎民百姓,遠引他國戒心,近發鄰居恐懼,堪稱誤國誤民」。
呼籲書廣為流傳後,批評者甚眾,也有不少為其辯護者稱,社會留給多元的空間應該盡可能多一些;不應不同意其觀點而要求解職,或限制其自由表達觀點的權利。
胡鞍鋼和他的觀點
今年65歲的胡鞍鋼是研究中國國情的著名學者,早年學習理工科,1988年獲中國科學院工學博士學位,後在美國耶魯大學做博士後研究,曾在麻省理工學院、香港中文大學任客座研究員。同時也是中共十八大代表。
根據清華國情研究院官網,其主編的《國情報告》「先後獲得黨和國家領導人批示百餘次,對國家重大決策產生持續影響」,突顯了他長期在輿論中的「官方智囊」標籤。
1990年代胡鞍鋼與王紹光合作的《中國國家能力報告》曾引起廣泛關注。該書指出中國政府、特別是中央政府財政汲取能力急劇衰退,正在走向蘇聯、南斯拉夫解體之覆轍。該報告被認為對中國分稅制和財政改革起到推動作用。
本次引起爭議的觀點是他去年6月發表的研究成果,其中稱,中國在經濟實力(2013年)、科技實力(2015年)、綜合國力(2012年)上已經完成對美國的超越。到2016年,這三大實力分別相當於美國的1.15倍、1.31倍和1.36倍,居世界第一。
此前,胡鞍鋼也發表過引起巨大爭議的研究成果。2013年,胡鞍鋼在《環球時報》撰文,指中國集體領導制度明顯優於美國的總統制。他批評美國總統個人權力過於集中,特別是對外決策幾乎是由個人作出,而中國特色的「集體領導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創新,而是具有深刻意義的制度創新和治道變革。
獨立學者榮劍今年1月撰文評價胡鞍鋼的國情研究稱,「從毛澤東的強國之路到中國道路優越於西方之路,從一黨執政最符合中國國情到中國政治制度高於美國,從中國模式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模式到用中國方案來解決世界問題,全都是意識形態產品。」
批評——學術不端、誤國誤民
聯署呼籲書激起了強烈的輿論反應。各種身份的學者或官員都參與到對胡鞍鋼觀點的批評中。
批評聲主要集中在該觀點與事實不符,並且存在誤導作用。
「在國內起誤導作用,在國外起更大的誤導作用。」中國加入WTO的談判代表龍永圖稱。中共左派小報《環球時報》則稱,「輿論場對胡的批判反映出,過度的實力自信在中國沒有市場,中國社會對這樣的傲慢有很高警惕。」
也有一些批評聲集中在學術研究的不嚴謹上。「研究過程中在研究模型設計、樣本選取等環節上做手腳,以得出自己需要的結論。這種做法,在自然科學的研究中,容易被發現,但是,在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領域,這樣的現象並非罕見,這種浮誇風式的學術研究方法,值得警惕。」中國海洋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王天定稱,高校對扭曲的學風問題不應該聽之任之,而是應該及時回應、矯正可能存在的學風問題。
維護——不應因學術觀點而解聘
也不乏維護胡鞍鋼的聲音,這些聲音普遍稱「對胡的觀點也不認同」,但極力反對「通過聯署信逼迫學校解聘胡」的行為,認為踐踏了學術自由和言論自由。
中國商務部研究員梅新育昨晚在其微信公號發言支持胡鞍鋼,指其研究方法可能有問題,但屬學術自由,不應因此被解聘。「這次對胡教授的圍攻極不正常,遠遠超過底線了....他怎麼分析是他的事,是否接受是你自己的事,你不能因為這種學術研究內容你不接受就要求敲碎他的飯碗。」
雖然《環球時報》參與到批評陣營中,但該報總編輯胡錫進在個人微博中為其辯護,「如果因為他宣傳這一國情認識就解除他的職務,這是比他學術錯誤可怕得多的社會政治錯誤。」他認為,只要不攻擊中國根本政治制度,他們被主流輿論認為是錯誤的觀點也應有權利在這個社會中存在。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社會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嶸則稱,「對那些掌握了公共權力而又無法無天的高官,你們都可以視而不見,對待一個學者,你們就如此正義了?!」
原上海社科院副院長黃仁偉則超越稱,2015年胡鞍鋼就開始發表中國全面趕超美國的演講,當時也被認為是正常的學術交流。但中美貿易戰開打之後,這個觀點上了風口浪尖,「成為一些人的活靶子,甚至要置胡於死地而後快」。然而,最早把中國定為最大經濟體的恰恰是美國的蘭德公司和英國的IISS,「批胡派是否也要批駁一下這些美歐學者呢,批胡者,胡批也。」
「指鹿為馬」還是「帝王學術」?
在批評聲和維護聲之外,也有學者和網友直指這是中國政治和文化環境下的「學術投機」。
「這樣的論證,在今天就是一齣新的指鹿為馬遊戲。」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鳴撰文分析,「站不住腳」、「明顯違背常識」的研究成果卻能發佈在清華學報上,是因為「大學者已經吃凖了領導會吃他這一套」。
「學術圈本該是最後一個淪為揣測和投機名利場的地方,但從胡的假成果到清華的真默許,證明了一點——從帝制中國到當代中國,『迎合上好』的傳統陋習根本沒有改變,因為中央集權和權力濫用,沒有根本改變。」有微博網友評論稱。
財經作家蘇小和也撰文稱,「中國讀書人,基於我們的觀念秩序,總是有著揮之不去的帝王師情結,總是有著心中有話說與君王聽的傳統習慣。也許在現實生活中,有人逢迎,有人反抗,但目的導向卻是一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