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人生: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 李怡
2019-05-20
論壇
5月16日,102歲的美籍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我想起一件往事。
那是1982年,中國改革開放不久,貝聿銘為北京建築的香山飯店(酒店)開幕。旅美學者趙浩生參加開幕禮後來港跟我說,他一大早去到飯店,只見貝聿銘和他太太二人在大堂拖地,他奇怪為甚麼要大師自己動手打掃,貝聿銘說他叫不動酒店的員工,而嘉賓包括基辛格到來看見髒髒的大堂很丟臉,只好夫妻二人動手啦。
這是我親耳聽到的笑話。在文革後中國仍然是「做又36,不做又36」的社會體制下,還真是不能不相信有這種怪事。
在文革後的荒蕪時期,貝聿銘很願意為中國作貢獻,但中國兩度邀請他在紫禁城附近建一幢「現代化建築樣板」的高層旅館,都被他拒絕了,他認為這破壞了北京的古城風貌。終於,他選擇在北京近郊以秋天紅葉馳名的香山建一座低層庭院式酒店。
貝聿銘的建築遍佈四個大洲、十個國家。他的一句名言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他這句話,使我想起另一位中國建築大師梁思成,和他美麗的民國才女林徽因。梁思成是梁啟超的兒子。他與林徽因1924年同在美國賓州大學建築系學習,1928年在加拿大結婚。二人婚後回國開始對中國古建築進行實地考察,發現許多古代建築瑰寶,並寫成記錄。1949年後,中共開始大規模拆舊城牆、城門、牌樓,梁思成與林徽因不忍心看到古物被毀,不斷奔走游說,被當時的北京市副市長吳晗指為「老保守」。二人不禁為北京古城的破壞痛哭。1955年林徽因在抑鬱中離世。梁思成繼續為保留古蹟力爭不捨,多次上書和痛哭,毛澤東說話了:「北京拆牌樓,城門打洞也哭鼻子,這是政治問題。」於是梁思成被批判成復古主義的「反動權威」。1966年文革後被打成反動派,紅衞兵給他穿上蟒袍玉帶烏紗帽的戲裝,用繩子牽着敲鑼打鼓叫喊「打倒反動學術權威」,遊街示眾。長期被批鬥、寫檢討和病痛折磨, 1972年梁思成這座樹立古建築的豐碑倒下了。他與陳寅恪、翁文灝曾被並稱「三國寶」,日本人敬他為古建築恩人,這位中國的一代宗師在貧病潦倒中追隨魂牽夢繞的古建築去了。
貝聿銘曾經回憶:「兒時記憶中的蘇州,人們以誠相待,相互尊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為日常生活之首,我覺得這才是生活的意義所在。」
現在的中國,再也見不到這樣的人文風景,這是跟隨中共對中國古蹟的破壞而來的對傳統文化的毀壞。
社會需要進步發展,但發展如果把舊有的文明毀掉一切重來,這樣去尋求理想國的結果就是走向災難。美國政治哲學家Russell Kirk認為,在道德或政治或品味方面,現代人不可能有任何新發現。社會應該遵從習俗、慣例和延續性:在熟悉的魔鬼和陌生的魔鬼之間,寧可選擇前者。古老的習俗讓人們得以和睦地生活在一起;破壞習俗者所毀壞的,超過他們的所知或所欲。保留古老建築,就意味對傳統的尊重,讓習俗得以延續。
因為,傳統的就是現代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日本是一個最好的例子。香港和台灣也在保留中華文化的美好習性中步入文明世界。
而摧毀了以古蹟為表徵的舊有文化,也就摧毀了傳統的美德,摧毀了人與人的互信,摧毀了貝聿銘「兒時記憶中的蘇州」。
http://www.facebook.com/mrleeyee
李怡
廣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