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美貿易戰、90天休戰與漸行漸遠的中美關係
(注:本文不代表BBC立場和觀點)
阿根廷二十國集團(G20)峰會降下帷幕,不出意料的最大戲碼是美國總統特朗普(又譯川普)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就中美貿易戰問題暫時達成一致,這讓很多人鬆了一口氣。國內外叫好聲不斷,照舊是很多人歡呼這一中國的偉大勝利,當然也歸功於中國領導人領導有方。
然而,正如許多專家所言,這份協議對中美如火如荼的貿易戰而言,充其量不過是一份遲到的「停火協議」。實際上,它連停火協議也談不上,因為雙方給對方課徵關稅並未停止,只是同意暫時避免貿易戰升級,即:關稅停留在10%的水平上,90天後雙方再來評估,如果不滿意,則貿易戰將會升級,美國會將目前的10%關稅提升至25%的關稅。
用業內人士的話說,10%的關稅對中美貿易影響不大,特別是人民幣經過接近10%的貶值之後,但是25%的關稅則會直接導致很多企業的破產。紐約道瓊斯指數周二以近800點下洩就印證了華爾街對中美貿易戰的疑惑遠未解除。
坦率地說,中美貿易戰只是最近十年來漸行漸遠的中美關係的表徵之一。有專家指出:特朗普的貿易戰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實際上劍指中國的崛起。它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對中國在崛起過程中所代表的價值觀的一種焦躁不安和回應。回顧一下中美貿易摩擦的歷史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貿易戰不是本質問題,而代表著這場貿易戰後面的價值觀較量才是問題徵結之所在。
遠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前,中國在貿易方面就一直享受著美國的最惠國待遇(Most Favored Nation - MFN)。1989年六四以後,雖然美國國會每年就MFN進行聽證,但中國每次都能夠安然無恙地獲准MFN待遇。這表明即使是在六四這麼重大的歷史事件中,美國對中國還是保持著積極認可的態度。美國40多年來選擇的中國策略是所謂的「交往政策」(Engagement Policy),有時候甚至是「建設性的交往政策」(constructive engagement)。
- 中美貿易戰休戰:習近平特朗普會面後,誰將作出更大讓步
- 中美貿易休戰關鍵點:90天談判無果關稅仍將提高
- 中美夾擊 戰後世界格局或將瓦解
- 中美衝突牽連WTO改革,G20峰會亟待解決
- 中美貿易戰:企業逃關稅遷址但東南亞凖備好了嗎?
經歷過中美數十年風風雨雨的人們都還記得那場發生在克林頓任內的有關「遏制中國」還是「與中國交往」的大辯論,結果仍然是「交往政策」佔了上風,這才導致後來美國支持中國進入WTO,幫助中國全力發展經濟。需要指出的是,「交往政策」背後的兩大理性基礎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中國將不可避免地走向現代政治文明,市民社會、民主、法治等現代化制度也會得到長足發展;同時,與中國交往政策會避免中國在崛起中使用武力挑戰現有的國際秩序。
然而,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國力的日益增強,中國在國際事務上爭取強國地位的種種做法,以及近年來國內民主政治發展的倒退,導致了上述兩個支撐「交往政策」的邏輯前提正在悄然逝去。
美國的智庫在過去十年中對中國的經濟發展與政治演進做了深入研究,一個跨越黨派的共識在美國已然形成:即中國的崛起給二戰以後的世界秩序和安全帶來了極大的挑戰。更為可怕的是,國際影響力日增的中國正在以各種方式顛覆性地影響了世界主流價值觀。
這些挑戰表現在國際上,中國正在抓緊「聲稱」(assert)國際地位和權利,用一些人士的話說,是中國需要取得與其實力相稱或對應的國際地位,這也包括在聯合國框架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不斷增強其話語權。
而在主權這個最敏感的問題上,除了與日韓等國的島嶼之爭外,中國在南海問題上與東南亞諸國不斷發生衝突,與菲律賓的主權爭議甚至被提請至海洋法國際仲裁庭。
更令美國感到不安的是:中國在國際事務中強調建立新的價值體系,特別是在人權問題上提出了中國特色的概念,將人權置於政府權力之下,使得國際人權更加抽象而無法實行,直接挑戰了現行的在聯合國框架下的國際人權機制。
從經濟方面來看,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也越來越政治化,被美國看成是利用經濟槓桿做國際政治投資,試圖削弱美國的國際影響力。而在國內政治方面,近十年來,中國的人權狀況也持續惡化。除了意識形態的強控之外,政府對民間組織的活動也呈高壓態勢,包括對維權律師的審判和對宗教的嚴控。更令西方所詬病的是政府對維吾爾人新一輪鎮壓。
據人權組織的報道,中國政府在新疆以反恐的名義關押了一百萬以上的維族人,震驚國際社會。與此同時,中國加大文宣力度,越來越自信地高調宣傳這些年來中國取得的成就,特別是在經濟和科技方面的成果,一時間,偉大的中華民族復興和「厲害了,我的國」之類的愛國主義口號甚囂塵上,導致民族主義空前高漲,這極大地增加了鄰國和國際社會對中國崛起的擔憂。
這一切都引起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的疑慮甚至恐慌。早在中共十九大召開之際,特朗普曾經的首席顧問和總統勝選操盤手史蒂夫·班農就在各種場合表示對中國未來去向的擔憂,他甚至將習近平在十九大上的講話與希特勒《我的奮鬥》做對比,認為中國正在走向對內獨裁和對外擴張的道路,而這一道路必將與美國堅持的外交政策相衝突的。
其實,美國南部保守派勢力在與中國交往中曾經對中國人權並不重視,依照其基本觀點那是中國的內部事務,但是中國的宗教迫害卻在基督教勢力強大的南部引起極大反感,加上班農的鼓吹,美國右翼政治勢力對中國的警惕也大幅上升。
而傳統上,美國的自由派雖然強調與中國的交往政策,但是他們非常關注中國的民主政治和人權發展,過去十年中國內外政策自然引起了他們的強烈反彈。加上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達到歷史的高點,這次特朗普從貿易問題著手拉開了美中貿易戰則正是水到渠成。
- 美副總統彭斯尖銳抨擊:中國「干預美國民主」
- 彭斯讚「台灣民主」 斷交潮之後的強心針?
- 蓬佩奧出訪亞洲四國:中國與朝鮮之旅充滿變數
- 美中軍艦南海零距離逼近 擦槍走火危險徒增
- 「彭斯對華政策尖銳講話背後 是「冷戰」前奏還是轉移視線
- 透過美國智庫專家警告看彭斯對華政策演講
美國社會對中美關係形成高度共識還有幾個標誌性的事件。其一,是彭斯副總統於十月份在美國著名保守派智庫哈德遜研究所做的最為強烈的反華演講,該演講實際上已經將中國定性為敵性競爭者,他列舉了中國的數大「罪狀」,包括中國的大規模盜竊美國的知識產權、不公正地使用貿易手段增加對美國出口、在釣魚島和南海公開挑釁國際法,以及違反人權特別是在新疆大規模羈押維族穆斯林,他公開宣稱美國需要團結盟友加強核武庫建設,並嚴格限制中國企業投資美國高科技敏感行業。他的演講被外界稱之為新的冷戰宣言。
其二、一些長期對華友好人士包括基辛格和前財長保爾森均公開表示,中美關係再也回不到過去。保爾森甚至也公開提出應對中國進行重新評估,他個人認為特朗普行政當局目前與中國的貿易戰起源於前幾任總統遺留下的諸多問題,中國加入WTO以後並未按照美國一廂情願的那樣走向更加開放和民主。雖然他傾向於降低衝突,增加與中國的合作,但毫無疑問,他也同意中美矛盾遠遠超出貿易戰的範圍。
在這種情形下,特朗普與習近平所達成的協議與其說是一個貿易戰停火協議,倒不如說是雙方給了對方一個重新審視對方的機會。
顯而易見,在90天的時間內中美將在一系列重大問題上達成一致意見簡直就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任務。即使是特朗普想與中國領導人妥協,牽制其權力的國會和國內高度共識的政治勢力也不會讓他輕易讓步。那麼接下去就只能是貿易戰的升級,因為中國做出重大讓步,在國內外一系列政策上改弦易轍也機會也是微乎其微。
目前「停火協議」的唯一合理解釋就是雙方在此情況下均有需求,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對美中關係進行最後的評估,以確定雙方未來如何交往。
至於最後的結論是美中在國際領域內全面對抗,開啟新的冷戰,還是雙方和平地脫離接觸(peaceful disengagement),形成相對分離的世界經濟體?無論那種結果,都非世界各國之福。至於最後結果,國際社會將拭目以待。
(本文作者曾任美國律師協會法治項目中國主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